登 录 |  注 册  

N/A

N/AN/A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础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规划、计划总结

《拉萨市“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2019-06-06 12:25
来源:政研规划科
访问量:
【打印文本】
分享到:

课题名称:《拉萨市“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优化

课题法人:拉萨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咨询单位:西藏自治区综合发展研究院

评估报告编写人员

课题负责人:

朱小红 高级工程师,西藏自治区综合发展研究院理事长

副研究员,西藏自治区综合发展研究院院长

主要编制人:

欧晓昆 教授,西藏自治区综合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郭建龙 西藏自治区综合发展研究院经济师

郑志兴 西藏自治区综合发展研究院工程师

西藏自治区综合发展研究院经济师

曹先念 西藏自治区综合发展研究院师

孟昆渝 西藏自治区综合发展研究院经济师

张玉琴 西藏自治区综合发展研究院工程师

张丽娟 西藏自治区综合发展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西 西藏自治区综合发展研究院实习研究员

目录

1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

1.1规划总体目标实施进展 2

1.2规划投资落实进展 3

1.3脱贫攻坚措施落实情况 3

1.4主要经验 7

1.5中期评估结论 9

二、存在的问题及“十三五”后期形势展望 10

2.1存在的主要问题 10

2.2“十三五”后期发展形势展望 11

三、规划调整实施的建议 12

3.1差异激励深化志智双扶 12

3.2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5

3.3完善基础设施 17

3.4优化机制改进效率 18

3.5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良性衔接 19

四、“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项目调整情况 20

4.1项目调整情况 20

4.2推进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建议 21

附件

一、拉萨市产业精准扶贫项目调整情况表

二、参阅材料

根据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扶贫办和拉萨市发展改革委的工作部署,拉萨市扶贫办通过公开邀请选取第三方评估机构,选定西藏自治区综合发展研究院开展《拉萨市“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评估重点是结合党的十九大、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区党委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拉萨市“六大战略”,对照确定的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客观地评价《拉萨市“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实施进展情况。

西藏自治区综合发展研究院通过部门座谈、到县乡和入户实地调研、资料收集、书面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力求较全面深入把握拉萨市扶贫开发实际,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规划目标后期调整的建议及有关执行措施建议,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平稳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决策依据。

本次中期评估的时点和采用的数据截至到201812月31日。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1规划总体目标实施进展

2015年底在精准识别之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123744162人,贫困发生率为14.2%,经过几轮动态调整后,全市实际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0918户44480人。

2016年以来,拉萨市脱贫攻坚指挥部紧紧围绕中央及区市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的系列决策部署,落实精准方略,采取超常措施,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用绣花的功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各项工作取得良好进展。2018年底全市已实现10902户44437名贫困群众脱贫,231个贫困村(居)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拉萨市实现整体脱贫。拉萨市的脱贫攻坚实践是贯彻中央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鲜活案例和生动故事。

1拉萨市“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中期指标对照表

规划内容

规划指标

中期完成情况

完成情况对比

预计到2020年完成情况

总体目标

贫困人口存量(人)

44480

44437

100%

提前完成(含动态调整)

贫困发生率(%)

<3

3%

100%

提前完成

贫困县摘帽数(个)

10

10

100

提前完成

贫困村数退出(个)

231

231

100%

提前完成

产业发展

总投资(亿元)

93.18

47.3

51%

基本符合预期

脱贫人口(人)

12028

12028

100%-

提前完成

易地搬迁

搬迁人数(人)

24821

22979

92.6%

因部分搬迁指标上解,提前完成

生态岗位

岗位指标(人)

26000

78607(三年累计数)

提前完成

发展教育

学前教育入园率

94%

93.79%

基本符合预期

义务教育巩固率

99%

99.94%

高中(中职)毛入学率

95%

91%

保障兜底

农村低保人数(人)

3988

提前完成

社会扶贫

干部结对帮扶

1.09万

1.09万

100%

提前完成


1.2规划投资落实进展

统计显示,截至201812月底,全市投入脱贫攻坚的资金为31.67亿元,其中:自治区整合涉农财政资金24.52亿元,市财政投入脱贫攻坚4.75亿元,其他整合资金2.4亿元,建立了与全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匹配的投入机制。从分项规划看,产业扶贫完成了《拉萨市“十三五”时期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投资总额的51%。除产业扶贫投入不及预期外,其他规划的投入资金都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为加快推进脱贫攻坚进程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1.3脱贫攻坚措施落实情况

(一)以业脱贫方面

扎实以业脱贫。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立足特色优势,把净土健康种养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和文化旅游业作为产业脱贫的重点方向,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原则,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积极探索南草北、北牛南育、科学养殖、内外互补的牦牛产业化养殖和饲草种植等产业发展路子,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围绕特色产品,做好就近兴产工作,坚持长期持续增收和短平快项目相结合,培育壮大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的集体经济和龙头企业。全市已开工建设项目295个,完工203个,完成投资47.29亿元,共带动3753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增收,14360名贫困对象实现稳定脱贫。按照“产业项目+培训+用工单位订单、定岗培训”的模式,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等就业培训服务方式,构建岗位对接平台,制定就业计划,开发就业岗位,提升就业能力,累计投入培训资金4349.61万元,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909人次,实现转移就业9073人,月平均工资收入在2000元以上。

(二)以迁脱贫方面

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贫困人口,采取脱贫搬迁安置方式分批次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建成39个安置点,实现22979人搬迁入住,实现就业、就学、就医、社保全覆盖,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按照“迁业”并举的要求,把易地搬迁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产业先行,在安置点建设之初就开始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布局,配套产业62个投资规模达到31.94亿元,辐射带动1.2万名贫困群众增收。通过加强就业培训和多渠道提供就业岗位,实现5597名搬迁群众稳定就业

(三)以补脱贫方面

积极推进以补脱贫。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公益林补偿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在护林、自然保护区管护、环境保护监督和草场监督等生态岗位上就业,确保不离乡不离土实现就业增收。2016-2018年,累计落实生态补偿岗位78607个、兑现岗位资金2.5亿元;累计发放定项补助5.9万人次,兑现资金5069.35万元。

(四)以教脱贫方面

持续推进以教脱贫。全面落实“三包”政策,年均落实经费4亿元,受益10万余人;全面落实大学生学杂费、住宿费、书本费实报制和生活费、交通补贴费全覆盖,累计发放资助金1.48亿元,受益学生达2.64万余人次。各县(区)根据自身财力,制定教育资助政策,报销贫困群众子女高等教育期间的学费、交通费等,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不断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82亿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60余所,投入1264万元改扩建高中2所;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42个。大力开展“两后生”培训就业工作,通过培训实现565名“两后生”转移就业。

(五)以保脱贫方面

稳步推进以保脱贫。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完善农牧区基本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使享受低保的群众收入水平不低于国家贫困标准,累计发放各种补助资金2.52亿元。

(六)以助脱贫方面

全力推进以助脱贫。先后出台了《健康扶贫“六个一”工程实施方案》《拉萨市农牧区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实施方案》《拉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返)贫”人员一对一健康服务帮扶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贫困户医疗保障进一步落实。有效解决1239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患者家庭的脱贫问题,累计为3267名贫困人口报销医疗费1222.2万元。

(七)社会帮扶方面

拓展援藏扶贫。北京、江苏两省市共安排援藏资金23.14亿元(北京11.31亿元、江苏11.84亿元),其中扶贫领域安排19.25亿元(北京10.05亿元,江苏9.2亿元),扶贫领域资金占总资金的83.19%。援藏扶贫把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拓宽增收渠道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输血式”援助向“造血式”扶持的转变深化点扶贫。组织动员97家市(中)直单位参与定点扶贫,强化“321”干部结对帮扶机制,全市2.6万余名干部职工与1.09万余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实现了责任全覆盖、结对帮扶全覆盖。深入开展“强党、固基、扶村”工作,轮流选派市直、县直和乡(镇)干部下沉到村(居)工作,推动“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落实,结合帮扶村实际,打好组合拳,帮助贫困户“换脑、增智、造血、增收”。积极推进企帮村”。全市三年参与“企帮村”行动企业46家,投入资金1234.46万元,5182名贫困群众受益。

)金融支持方面

全市金融扶贫产业项目资金36.25亿元,融资到位资金25.07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融资到位资金14.892亿元,其中国开行农发行专项债券资金12500万元,国开行西藏分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资金17500万元,农发行西藏分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资金118926万元

)志智双扶方面

“志智双扶”。制定《拉萨市脱贫攻坚“智志双扶”工作方案》《拉萨市脱贫攻坚工作宣传方案》《拉萨市脱贫攻坚2017年度“算富账、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扶贫专题教育活动方案》,依托“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3•28”百万农牧解放纪念日等活动载体,组织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各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宣传、宣讲5000余次,直接听众达30多万人次。市委、市政府设立1000万元勤劳致富奖励资金,大力表彰脱贫致富先进典型、致富带头人、优秀合作社代表,以激发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激发“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帮助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信心,鼓舞斗志,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共评选表彰590名勤劳致富典型,奖励资金207.1万元,有效激发了贫困户的进取动力。立足工作实际,在全市范围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农牧民夜校培训工作,打造基层脱贫攻坚的“加油站”,为脱贫攻坚注入强有力的后劲,截至目前,全市分类开展政策宣讲、藏汉双语、技能技术、道德法治、文明新风等培训班600余期,集中培训18000余人次,通过因需施教开展分类培训,贫困户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1.4主要经验

始终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保障。全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历史使命,充分发挥党委在脱贫攻坚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府统筹推进、具体主抓的责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组织机构和帮扶机构,促进党政机关落实扶贫责任,具体人员落实帮扶责任,激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强大的政治引领氛围。始终将坚持总体布局、整体推动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前提。脱贫攻坚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全局性的重大举措,全市上下牢固树立总体谋划、依托优势、挖掘潜力、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始终做到与规划同步、安排同步、考核同步,推动脱贫攻坚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形成整体推动的工作格局,实现了以点带面、不落1户1人的目标。始终将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脱贫攻坚的战术关键。带动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切实做到了统筹兼顾、实事求是、客观分析、因地制宜,牢牢把握住阻碍贫困群众脱贫的主要矛盾,真正让措施能立即见效、长远见效,走出了一条符合拉萨实际、富有拉萨特点的脱贫道路,形成了大方向不变、各县(区)、各部门百花齐放的良好格局。始终将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意愿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核心。高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群众意愿作为指示灯和第一信号,尊重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贫困群众主动转变思想,贫困退出和“我要脱贫”方面的观念不断增强,通过组织、宣传、依靠、发动群众,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意图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始终将坚持政府支撑、社会参与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实行更广泛的社会动员,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和社会参与两个方面作用,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开发合力。通过北京、江苏对口援藏帮扶、全市各级干部结对包户,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得到了有效补充,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营造全社会关心扶贫、爱心助贫的良好氛围。始终将坚持胸怀全区、自我加压作为脱贫攻坚的长远目标。作为精准扶贫风湿患者集中搬迁、高海拔生态搬迁、“三岩”片区跨市易地扶贫搬迁承接点之一,我们严格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首府城市首位度作用,各级各部门始终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认真筹划、迅速行动,把这些作为己的工作大力推进,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为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5中期评估结论

回顾三年以来的规划实施进程,评估组认为《拉萨市“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科学、投资结构基本合理、保障措施有力,为现阶段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提供了规划设计、发展蓝图;对照规划目标和完成进度,实现了“两年脱贫、三年巩固”的预期目标,全社会脱贫攻坚的合力已经形成。

今后两年,拉萨市应按照自治区的部署,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脱贫攻坚从注重完成脱贫目标向更加注重增强脱贫群众获得感转变,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更加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及“十三五”后期形势展望

通过执行情况与目标任务的对比,评估组发现,在“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的执行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2.1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业脱贫仍需加大力度。产业精准脱贫规划编制过程中,产业精准扶贫项目选项不准、立项前期工作不足、项目实施仓促上马等情况都或多或少存在;部分项目在酝酿之初缺少对生态环保因素的统筹考虑;信贷资金的投放既需要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的既有运营报表,又需要对新上项目的持续盈利性、益贫性评价,能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市场主体较稀少;部分企业和合作社对项目前期工作重视不够,部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编制单位项目评审单位水平不高,影响了市场主体申请专项资金和信贷资金的进度。短平快的小型产业扶贫项目最具灵活性,但往往更难取得信贷支持。以上种种,都是影响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实施的影响因素。因此,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的项目和投资应是中期调整的重点。

志智双扶需要水磨功夫。客观上,贫与非贫在帮扶政策上存在“悬崖效应”,也容易导致部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贫为荣。对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而言,如果不存在区分,对贫困人口的特惠政策实际成了贫困人口的普惠政策,导致没发展思想、没发展目标、没想法的状态。贫困群众眼界不宽,参与表达发声较少,项目从酝酿到实施缺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沟通解释、说服论证,也导致部分贫困群众带着困惑、犹豫,缺少积极性、主动性。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增强自我脱贫动力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的志智双扶措施,导向比较明确,但是量化不足。因此要坚持科学量化、点滴做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既要有典型有导向,也要有适当差异化机制来激励鞭策后进。

技能培训政策需要提升灵活性。技能培训主要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能力问题,其前提是贫困户的培训需求与个人求职意向、市场就业三者需求一致。实际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往往关注短期就业前景,认为周围人中某个就业岗位不错就选报某种培训。如果坚持每个有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只能参加一种技能培训,在面临市场就业需求变化时贫困劳动力往往缺乏选择和调整就业方向的能力。

2.2“十三五”后期发展形势展望

从自治区区情看。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拉萨市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要求拉萨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决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在思想认识上再提高、整改目标上再聚焦、扶贫措施上再精准、领导责任上再落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扶持政策不减、工作力度不减、资金投入不减、帮扶力量不减、督查考核不减原则,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做好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达到“两不愁、三保障”,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拉萨市情来看。拉萨处于新型城镇化加速阶段,预计2019-2025年拉萨市城市化比率每年提升1.2-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整体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绝对差异可能凸显。因此,在拉萨市整体脱贫、消除绝对贫困后,工作重心侧重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上,实现更高质量脱贫,兼顾低收入群体扶持,相对贫困群体的持续扶贫将成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拉萨市应明确自身定位和历史责任,自觉在志智双扶等突出薄弱环节继续巩固,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方面树立标杆,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良性互动、优化机制方面创造提供鲜活经验。

三、规划调整实施的建议

3.1差异激励深化志智双扶

(一)扶志先行扶激发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我愿”

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项目建设,培育发展生产、务工经商能力,提升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造血”能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和内部自我致富的互动,确保脱贫成果可持续性。改进帮扶方式,试点并推广“积分制管理”,实现量化、差异化“扶志”,变简单给钱给物为教技能教方法脱贫,变伸手要脱贫为开动脑筋依靠双手脱贫,在全市形成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率先脱贫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鲜明导向,对“坐等小康、不知满足”的贫困群众停发补助、批评教育。发挥榜样的力量,宣传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讲好脱贫攻坚故事,传递扶贫济困正能量。淡化宗教消极影响,强化党的执政基础,让贫困群众知道惠从何来、惠在何处,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发挥差异化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用好1000万元勤劳致富奖励资金,开展先进典型个人、乡(镇)县(区)表彰。

(二)教育科技就业多管齐下,让贫困群众“我能”

抓好教育扶贫。认真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全面落实15年免费教育,坚定不移推进双语教育,着重提升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和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改善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待遇,落实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均衡配置城乡教师资源。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大力实施“中职教育扶贫国家工程”。

夯实科技扶贫。继续深化“三区”人才、农牧民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以及农牧科技推广部门,提升拉萨市农科所和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科研、推广能力,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转化示范,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广科技扶贫模式。

深化就业扶贫。立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行“定岗、订单”式培训模式,通过开展差异化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确保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每人3掌握1-2项实用技术,实现以培训促就业。加大引导性培训工作力度,增强群众的法律和维权意识,不断提升城市生活能力;挖掘和树立贫困群众中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稳定就业人员,加强典型宣传工作。通过创业引导、资金扶持、金融贴息等方式,大力鼓励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基层科技人员开展创业,发展乡村产业实体经济。推进“巾帼脱贫行动”、残疾人就业行动,对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就业给予高度重视,实现“不让一个人掉队”。

(三)产业扶贫突出特色突出参与,让贫困群众“我干”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绿色高效特色种植业,按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要求,精准对接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推动青稞、牦牛、奶牛等高原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积极实施“万户百场十中心”工程,大力推行标准规模化养殖。深入实施特色林产业扶贫行动,发展木本油料、特色林果、种苗花卉等特色林产业。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建设一批贫困户参与度高的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等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促进商品化处理。鼓励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和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依托特色农产品、农事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结合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多元业态。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乡村道路、供水、停车场、厕所、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特色餐饮、民宿、农事体验的管理服务水平,培育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壮大民族手工业,打造一批民族手工业乡(镇)、园区。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牧区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具有广泛性的农牧区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持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畜产品进城和农资、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推动农牧区电子商务成为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加强市场营销,讲好“净土健康”品牌故事。

培育新型农牧民经营主体重点扶持从事种植业(蔬菜、花卉、藏药材)、养殖业(藏鸡、牦牛、奶牛)、加工业、特色旅游服务业等特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专业种养大户、加工销售经济实体,重点提高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3.2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巩固社保兜底作用

坚持应保尽保、托住底线,大力推进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用足用好“两项制度”衔接政策,定期联合开展农村低保对象与扶贫对象信息比对,做到情况明、台账清、衔接好。将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或者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全部纳入特困救助范围,逐步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高托底供养水平。进一步加强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有效衔接

(二)推进健康扶贫

全面落实农村贫困人口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先诊疗后付费,建立贫困群众就医报销绿色通道,实现各项医疗保障政策及时结算。加快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个一批”健康扶贫行动计划。实施重大疾病防治行动,深入推进重大疾病防治,将包虫病、风湿(骨关节)病等重大疾病纳入基本医疗统筹基金和大病保险支付范围。对检出的包虫病患者分类给予手术和药物治疗,做到应治尽治,手术治疗患者实施“零支付”政策。

(三)做实生态扶贫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为契机,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严格落实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森林效益补偿的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定岗定员、定责定酬,对符合退耕政策的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到2020年安排25800个生态补偿岗位。在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前提下,将25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搬迁撂荒耕地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对符合退耕政策的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全覆盖。积极发展扶贫苗圃,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四)做好易地搬迁扶贫综合服务

全面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求和规范标准,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三岩”片区搬迁、精准扶贫风湿患者集中搬迁工作。做实做细搬迁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在安置点配套产业项目经营和项目带动上下功夫,突出做好搬迁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让贫困人口就近就业,确保有劳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加快搬迁至城区群众市民化进程。规范推进全市易地搬迁后旧房及宅基地用途处置工作,对搬迁后原旧房及宅基地进行分类处置。立易地搬迁“系统工程”意识,做好搬迁点群众心理辅导与建设、法律服务,统筹提升搬迁新村的社会工作服务水平,确保搬得进、留得住、能致富。

3.3完善基础设施

水利重在巩固。以解决贫困人口安全饮水、灌溉、防洪等问题为重点,加快实施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20年全面解决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加强小型农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退化草场灌溉、节水增效、水土流失治理等水利设施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人居环境文明重在综合整治。实施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按照生态宜居的要求,开展贫困地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重点推进生活垃圾处置、厨房改造、卫生厕所改造,实现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同步处理或资源化利用。设置村庄保洁员等,保持村庄整洁卫生,村容村貌良好。大力推进全民植树、全民造林,推进村庄绿化,消除海拔4300米以下的“无树村、无树户”。计划实施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类项目101个,投资70.27亿元。

通讯和网络重在升级。积极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深入实施网络扶贫工程,加快推进电商扶贫,扩大网络覆盖面。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巩固提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20年实现宽带乡村入户率70%;90%的建制村有物流代办点。积极建设面向5G的通信网络设施,在全区率先进入5G时代,用物联网提升产业发展

电力重在稳定性。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贫困村农网改造升级,加快主电网延伸,扩大主电网覆盖面,力争有条件的贫困村都通动力电,为深加工提供稳定能源。实现到2020年主电网供电人口达到99%

交通重在通畅。聚焦到2020年全面缓解贫困地区人口出行难、出行险等问题,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实现村村通油路或硬化路。推进贫困地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乡(镇)、建制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100%、80%。加大乡(镇)客运站和乡村客运停靠点建设力度。为促进人员、物资流通,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促进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撑。

3.4优化机制改进效率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健全与脱贫攻坚任务相匹配的投入保障机制,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坚持财政投入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重,加强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明确绩效目标,加强执行监控,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扶贫资金项目动态监管,强化主管部门监管责任,确保扶贫资金尤其是到户到人资金落到实处。

(二)加大金融扶贫力度

用好用足用活金融扶贫优惠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对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库的扶贫项目优先给予金融支持,对符合金融扶贫政策的项目享受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合规增加对带动贫困户就业的企业、贫困户参与生产经营的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信贷投放。加强扶贫小额信贷使用管理,做好监管和服务。推进农牧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精准扶贫服务,创新产业扶贫信贷产品和模式,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产业发展与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扶持政策,继续推进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

3.5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良性衔接

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发展方向,坚持统筹衔接、长短结合。脱贫攻坚期内,乡村振兴主要任务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关支持政策要优先向脱贫任务重的乡村倾斜,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逐步摸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将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十项提升”工程与生态宜居、“志智双扶”与乡风文明、转移就业与生活富裕、党建促脱贫与治理有效结合,加快实现农牧业强、农牧区美、农牧民富的进程。

四、“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项目调整情况

4.1项目调整情况

(一)项目调整原则

大小结合。既发挥产业扶贫龙头企业的龙头、标杆、带动作用,又积极发挥小企业、专合组织在乡村产业建设、吸纳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长短兼顾。兼顾长产业和短产业,既发挥短平快产业项目的易实施、见效快的长处,又着眼产业长远发展布局长产业和龙头企业,通过长短结合,优化产业链条。

改进主体培育。树立企业不一定能长期存续、优秀经营管理人员才是产业扶贫的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把产业培育的重点从具体企业和专合组织转向各类市场主体的主要负责人(包括主要管理者、主要技术人员、主要财务管理人员),以人为本,以管理出长效

完善利益联结。继续优化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开展适合西藏特点的内置金融合作社试点和创新,以村镇的居民间金融利益联结,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形式参与项目建设,促进乡村综合发展,提升基层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二)项目调整情况

充分发挥拉萨市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各区县因地制宜发展县域支柱扶贫产业,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净土健康”品牌,实施“一县一品”行动,重点发展青稞、牦牛、奶牛、藏鸡等高原特色产业,引导贫困户就近就便融入当地产业发展,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通过改革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地区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以县(区)为主体,按照有合规经营主体、有好的带头人和经营管理团队、有适销对路的产品和良好市场预期、有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有科技支撑的“五有”要求,对县(区)“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项目进行反复筛选论证。规划调整后,2019年实施产业精准扶贫项目72,投资137104.36万元;2020年实施产业精准扶贫项目9个,投资21450万元。

具体项目清单附后。

4.2推进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建议

(一)把激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作为重中之重。“积分制管理”作为量化建档立卡贫困户志智双扶成效、引导贫困户积极向上的长效机制,把“内置金融合作社”作为优化利益联结方式的基础平台,依托以往村级资金合作组织工作基础,借鉴内地类似组织的有益经验,通过资金互助凝聚社员、盘活资产、对接市场,实现“三起来”:农民组织起来、资产整合起来、乡村经营起来,激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广大农牧民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发挥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加农户收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建设。

(二)把产业精准脱贫作为脱贫增收长效机制的重中之重。督促各县(区)加快调整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做好项目可行性特别是生态影响、市场需求的论证,强化产业扶贫利益联结,严格产业扶贫项目监督管理。产业项目应长与短结合、大中小项目结合确保不同发展周期的产业项目都有一些,能在不同阶段发挥其增收效益。

(三)把管理学培训作为转移就业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确立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才是产业扶贫的核心竞争力、扶持人才优先于扶持企业和专合组织的意识,在现有的技术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创业培训等工作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对存量人才(现有技术带头人、企业和专合组织主要负责人和重要岗位负责人)的管理学培训,以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为重点,开拓其眼界,规范和优化其日常工作流程,促使管理出效益,促进现有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的培育提升。逐步拓展增量,加大对创新创业团队、龙头企业后备人才团队的培育。在涌现更多经营良好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的前提下,切实解决缺少合规的产业信贷主体的尴尬现状。

(四)加强项目管理。一是抓规范建设。强化项目申报、审批和备案制度,扎实开展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强化组织实施,确保效益发挥。聘请专业团队,认真做好项目后评价。二是提升贫困户参与度。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落实项目管理“四制”,县(区)、乡(镇)、村(居)三级要建立产业脱贫扶持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全面公开扶持对象、资金安排、项目建设等情况,鼓励贫困户参与项目决策、项目监督和效果评估。三是加大培训力度,突出关键环节,针对生产运营关键环节、关键技术要求,制定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提高广大群众科技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确保每个产业扶贫项目运行规范、产出高效、产品安全。四是强化规范运行,各相关部门、驻村工作队要安排专人指导规范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日常管理、效益提升等工作。

)强化资金监管。切实加强项目资金效益评估和内部监督管理,对项目资金、物资使用等实行动态监管。强化审计、监察和财政等部门的监管责任,每年对产业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开展专项审计,坚决杜绝和从严查处挤占挪用、截留贪污、虚报冒领、挥霍浪费等违规使用产业脱贫扶持资金的行为,对在扶持资金使用管理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产业脱贫扶持资金按规定实行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专账核算,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益发挥。健全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公示制度,各县(区)产业扶贫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乡村两级产业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告公示,引导贫困群众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决策、管理和监督。健全完善举报追查制度,组织开展产业扶贫领域经常性明察暗访,强化产业扶贫领域的巡察、监督、指导工作,加大惩治和预防产业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工作力度。

附件02拉萨市“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中期调整项目明细表

责任编辑:次仁卓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